
(觀傳媒新北新聞)【記者蔡宇辰/新北報導】多變的日常情緒或是不知道怎麼說出口的壓力,全都被藝術家宋丹楊捏進陶土裡,變成一座座心靈小島,展開一場跨越技藝與感知的深刻對話!「合—宋丹楊陶藝展」即日起至8月17日於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B1陶藝長廊登場,23組件作品融合手工捏塑、陶瓷3D列印與拉坯技法,從細膩的線條、如珊瑚蔓生的肌理,到蘊藏情緒溫度的色彩,每件作品皆是情感與科技交織的容器,歡迎觀眾走進這場陶瓷與自我療癒的藝術旅程。
陶博館館長張啟文表示,陶博館不僅是陶藝創作的支持者,更是當代文化表達與探索的重要場域。透過申請展徵件機制,鼓勵藝術家將陶藝作為語言,呈現當代社會、文化與自然的對話。宋丹楊為2023年的申請展入選者,以截然不同的陶藝創作來探索內在的情感、語言和溝通,形象化這些無形的感覺,作品表現豐富。
陶藝家宋丹楊為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陶瓷藝術系的藝術學碩士,並擔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雕塑系講師,她以陶瓷為媒介,探索身心平衡與療癒的可能。她認為陶瓷燒成前的柔軟特性,如同人在壓力下的脆弱與可塑,創作過程即是一種自我療癒。作品中常見珊瑚狀結構,象徵身體對壓力的潛在反應,如結節等警訊。希望藉由作品提醒觀者關注內在情緒,學習釋放與和解,避免壓力累積成病,找回與自我和平共處的力量。
《日記》系列,透過形體與色彩記錄特定日期的情緒與日常觀察。作品名稱對應創作當日,靈感取自當天的風景或感受,橘紅的釉色就如生活在紐約夏末秋初絢麗的夕陽色彩。宋丹楊表示,相較於文字日記的直接,陶藝日記更為隱晦,保留記憶的曖昧性與私密性,每件作品皆為雙手可捧的大小,象徵日記作為個人情感的容器,親密而內斂。
《悲喜不相通》以冰山意象呈現個體情緒的孤島狀態,淺藍與白釉交織出細膩的心緒層次,環繞的線條彼此靠近卻不相交,象徵每個人內心的悲喜終究難以被完全理解。藝術家透過3D列印與手工結合的陶藝語彙,溫柔訴說自我療癒的歷程,也邀請觀者感受那份「雖不相通,卻願靠近」的溫度。
宋丹楊用陶土捏出情緒的形狀,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找到心裡的映照,歡迎民眾把握展期前來欣賞。此外,即日起至9月3日,陶博館每週三舉辦「Happy Wednesday!陶博好友日」,歡迎各縣市老朋友、新朋友免費入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