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45歲陳姓上班族因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數月前開始出現右手手麻、無力等症狀,甚至夜間被電麻感驚醒,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就醫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經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中醫部吳晉廷醫師以針灸治療4週後,手部功能恢復正常,無需再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

吳晉廷指出,腕隧道症候群是因手腕處「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神經壓迫性疾病。腕隧道是一條由腕骨與屈肌支持帶構成的狹窄通道,內部容納正中神經及9條屈指肌腱。當隧道空間變狹窄或內部壓力升高,便會壓迫神經,造成手部麻木、灼熱、刺痛或無力。
這名陳姓患者因職務需長時間打字與操作滑鼠,出現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麻木,且伴隨夜間手麻痛醒的情況,已持續數月。患者曾接受物理治療與口服藥物,但療效有限。經吳醫師診斷後,開始施以曲澤、內關等穴位針灸治療。
「第一次治療後三天,患者回診表示手麻感已減少一半,晚上也不再痛醒,只在早晨仍略感腫脹;再一週後復診,症狀僅剩一成,已可正常握物,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吳醫師說,整體治療歷時約四週,患者手部功能明顯改善,過程中未使用任何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
吳晉廷醫師說,針灸可刺激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神經氧氣與營養供應,同時調節內啡肽、血清素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達到止痛與消炎效果,對腕隧道症候群有良好療效。
他也提醒民眾,如發現雙手出現麻木、刺痛、無力等情況,應儘早就醫診治,以免病情惡化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簡易自我檢測方法包括:輕敲手腕正中神經經過區域是否產生觸電感,或雙掌合併向下壓一分鐘是否有酸痛或麻木感,皆可作為初步判斷依據。
為預防腕隧道症候群,吳醫師建議,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民眾應善用護腕墊、手臂支撐架等輔具,並安排定時休息,進行手部伸展與復健運動。例如:將一手手掌朝上、手臂伸直,用另一手將手掌往下拉,維持15秒,重複5次再換手,或做出握拳、彎指等動作,有助於減緩手部壓力、保護神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