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75歲的王奶奶原本期盼退休後能自在生活,卻在短短半年內逐漸沉默寡言,經常嘆氣、胃口變差,體重也莫名減輕了4公斤。家人起初以為這只是年紀大了、愛操煩的自然反應,直到她有一天站在陽台邊緣、口中低聲自責,才驚覺情況不對,緊急帶她就醫。經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評估,王奶奶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合併焦慮症。經過藥物與心理治療後,她的情緒明顯改善,三個月內便能恢復與家人的正常互動。
精神科宋子萱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台灣約有兩至三成的長輩有憂鬱症狀,但常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導致的「鬱卒」或「厚操煩」,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她提醒民眾,若長輩情緒低落超過兩週、對原本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睡眠與食慾出現明顯改變,甚至注意力不集中,就應提高警覺。
此外,老年焦慮症也常伴隨身體症狀,如長期擔憂、心悸、呼吸困難等,容易與慢性疾病混淆。這些心理健康問題若未即時處理,不僅可能增加失智症風險,也會加重本身的慢性病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宋醫師進一步說明,老年憂鬱與焦慮症的成因多元,包括:1.生理層面:如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慢性疾病或藥物副作用;2.心理層面:退休後的角色改變、孤單與健康焦慮;3.社會層面:社交減少、喪偶、經濟與照顧壓力。
針對這類心理疾病的治療,目前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使用抗憂鬱劑,依個別狀況調整劑量;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問題解決治療;腦刺激療法:如經顱磁刺激(rTMS),適用於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生理回饋與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等技術;生活型態調整:維持規律作息、社交參與、適度運動與均衡飲食。
宋子萱醫師強調,老年憂鬱與焦慮是可以治療的,家屬若及早發現異常情緒表現,鼓勵就醫與接受正規治療,能顯著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照顧壓力。「長輩不是愛想太多,而是需要被看見與理解,讓他們真正安享晚年,而不是在沈默中煎熬。」她呼籲社會各界一同關注長者心理健康,及早介入、共同守護。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