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郭嘉 / 綜合報導】全台護理人員高度負荷已不是一兩天的新聞,臨床工作繁複易導致護理人員增加工作負荷與造成職場倦怠,為改善護理人員工作負荷增強品質,高雄榮總由護理部主導發起生成式AI實施計畫,當AI科技走進醫療現場,全院從急診到各病房單位為護理流程帶來改變,不但提升護理紀錄效率、大幅優化臨床工作流程,有效降低護理師寶貴時間與專業耗費,除提升滿意度更成為台灣醫療界中成功落實深度學習與生成式AI技術結合的重要關鍵。
高雄榮總採用AWS生成式AI服務Amazon Bedrock,將之導入護理流程中,透過使用者的護理師們主導、資訊單位協作的實作模式,相較於由資訊部門主導更貼近臨床需求,成功打造出「可被使用、可被改善、可被擴展」的AI應用。
護理師主導設計,找到AI解方
陳金順院長表示「這是醫療資訊的革新,直接由一線同仁提出問題、透過AWS的AI解決方案為我們帶來顯著改變。例如:護理師交班前準備,需要彙整病人醫囑、給藥、檢查、檢驗報告、會診結果、班內病人異常狀況處理等,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現可以利用AI生成摘要,將病人臨床相關數據生成交班、轉出等紀錄,減少護理人員記錄時間,有更多時間專注病人照護。」
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說,正因一切都源於使用者,不再僅由資訊單位主導,才能看見AI落地實用回饋在第一線帶來的價值。他也認為,AI的價值在於協助醫療人員更精準完成任務、減少失誤,提高妥善程度,進而令病人在醫療過程與成果上更加完善,也簡化醫療人員重複性工作,在全台醫護人力缺乏高度工作負荷情況下,可望改變醫療行業的工作條件,如所導入的健檢系統、護理交班系統,就是AI輔助人類的實際案例。
「不是為了AI而AI,而是真正遇到難題,才發想這個需求。」高雄榮總資訊室主任林秋燕指出,宛如多年前防疫帶動數位轉型與遠距協作,護理人力吃緊驅動了AI輔助人力的工作文化逐步展開。
即便是身為南部重症醫療指標機構的高雄榮總,護理部擁有近1600人的編制,同樣面臨第一線人員疲於應對大量照護紀錄與交班作業的窘境。為此,如何運用AI助力提升效率,確保準確性成了關鍵目標,因它是一場攸關照護品質與病人生命之醫療場景的轉型爭戰。
核心策略:3大護理場景 AI 搶先落地
高雄榮總將AI應用場景落實於「護理交班紀錄、自動摘要、語句生成」等重複性任務自動化,節省大量人力,並有效減少紀錄誤差。此外,也設計了即時回饋與滿意度機制,讓護理師可直接在畫面中回報問題與建議,供資訊室能即時調整系統功能,共同確保「做出來的產品,是用得上的資訊」。不僅如此,為了日後讓護理師們都可以簡單懂、易上手,院方也透過護理部的資訊小組,就上述即將導入應用的AI場景,提出第一線需求與關鍵流程,由醫院資訊室擔任協助角色,透過AWS提供技術支援與評估,在有效調控成本下,讓護理小組自行調整訓練資料,並導入 Amazon Bedrock 平台,選擇以內建的 Anthropic’s Claude 3 Haiku Model 建置生成式 AI 服務。
過去醫療資訊應用常陷入「技術導向、無法實用」的困境,許多AI固然華麗炫目,卻難以吻合實際工作流程,調查細究下,時常得到「使用複雜、資料品質與訓練不佳、回饋產出不準確」等答案回饋。「過去很多東西是由資訊部門決定給我們什麼,這次我們反過來,是由使用者提出想要什麼。」護理長洪正隆表示,這種由使用者主導的設計思維,讓AI真正融入臨床流程,而不是成為額外負擔。
好不好用,臨床說話:滿意度與使用率才是硬道理
目前高雄榮總已將這套系統逐步導入全院各病房與急診交班流程、新人訓練,上線一個月來,使用量突破3000多人次,同仁使用平均滿意度高達4.4 (滿分5),交班每位病人前的準備時間由原本182秒降至30秒,整整節省約83%時間,資訊室主任林秋燕也說,經過這次流程改造,工程師同仁們最更樂於協做護理系統。
「因護理部把需求講得非常清楚,還能及時回饋,甚至推動全院應用,簡直是帶領工程師上天堂。」林秋燕也坦言,這並不是做一套漂亮系統給外人看,而是給高雄榮總自己人用,護理師才是真正的主角 。」護理部主任周智學也不約而同提到,最高管理階層支持是順利導入落地的關鍵之鑰。而一直以來,高雄榮總院長陳金順正是主張將AI走入臨床服務的那位倡議者。
對此,提供AI平台與技術的AWS團隊指出,高雄榮總是少數從使用者端出發,分析與定義需求十分明確的案例。相較其他醫療單位多由外部顧問或資訊單位主導,此案從護理端啟動、資訊室協力、技術團隊支援,成為AI落地「三位一體」的典範。AWS也前往第一線為高雄榮總舉辦工作坊,協助掌握 AI 開發技巧,點燃了資訊小組與醫護人員們對AI 落地的雄心壯志,進而選擇AWS做為合作夥伴。
痛過才知怎樣用:好用、能用、願意用,才是好AI
從這場 AI 解決護理繁雜重複性工作的轉型中,高雄榮總給了醫療體系一個啟示,就是真正有效的AI應用,不是靠技術來領導使用者,而是由用戶提出需求、與技術團隊共創的成果,每一步都圍繞「實際可用」與「臨床效益」展開。
「最怕的是技術人員想像得很美好,護理師實際操作卻難以上手。」護理部主任周學智指出,若AI輔助不是由主要使用者主導設計,最終結果往往淪為閒置資產。「因此,由護理人員主導需求設計,資訊人員協助實作,這才是實踐落實的解方。」
高雄榮總也著手全面盤點護理流程,洞察其中「流程密度」,尋找可持續導入生成式AI的領域,作為後續優化、或持續佈建AI的依據。無論是醫療或其他場景,AI導入的關鍵不在於技術堆疊,而是能否打造一個「讓第一線人員願意用、用得好、能回饋」的正循環機制。
「我們的目標很簡單:讓AI成為醫療人員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冰冷的替代品。把時間還給專業人員,讓他們能專注於更有溫度的病人照護。這就是高雄榮總數位轉型的核心價值。」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如此説。
敢於破除黑暗,自己就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