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面對氣候變遷威脅與農業資源流失,國立中興大學邀請農業部與多位學者舉辦「氣候挑戰下的國土策略:聚集農業生態服務與給付」座談會,集結各界專家從國土規劃、農業生態服務到韌性建構,提出未來的行動方向。
本次座談會由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王升陽終身特聘教授兼循環經濟學院院長、前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相繼主持,引言則是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洪鴻智特聘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以及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吳兆揚簡任技正等三位專家從學術研究和政策實務帶來精采講座。
國立臺北大學洪鴻智特聘教授指出,國土規劃應以風險導向為基礎,結合自然解方策略,推動環境韌性建構。他強調現行方案缺乏具體方法論,導致空間治理與災害風險應對脫鉤。未來須由地方政府與在地社區共同整合防災與永續利用計畫,推動跨領域合作並建構科學性的韌性評估體系,以提升國土復育與空間治理效能。
農業部吳兆揚簡任技正表示,國土計畫推動至今,仍存在分區劃設延宕、土地使用彈性過大等問題,影響農業發展地區劃設成效。農業部透過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及綠色環境給付制度,導入草生栽培、循環農業等措施強化農地多功能利用,並將生態服務思維融入國土規劃,促進環境韌性與永續發展。
國立中興大學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說明,農業除糧食生產外,亦提供碳吸存、水資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服務。未來應以科學化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為基礎,建立合理的生態給付制度,以鼓勵農民投入友善農業。柳教授引用歐盟、日本等國經驗,強調現代農業體系轉型的重要性,需兼具環境韌性與永續價值,以因應氣候風險。
與會先進提問熱烈,專家學者和民眾意見交流踴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系陳朝圳名譽教授指出,落實農業與林業生態系服務需依賴完善的現金給付制度與契約設計,以明確的責任義務機制確保資源投入能轉化為具體的環境效益與社會回饋,並強調林業生態給付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嘉棟所長分享推動「石虎友善農作」的經驗,透過在地社區參與、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及產銷體系建立,促進生態保育和農民收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