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台灣真的「不一樣」嗎?

文/鄭文嵐

美國總統拜登曾言之鑿鑿「2月16日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隨著這個日期過去,被打臉的拜登繼續掰什麼「這幾天」、「冬奧閉幕前後」,不過在2月24日,普汀終於「配合演出」展開拂曉出擊,而當俄烏開戰的新聞佔據所有媒體的頭版,台灣的未來命運也「沾了光」,成了關注的焦點之一,尤其台灣島內「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議論更甚囂塵上,此時台灣的領導人蔡英文沉不住氣了,發文直斥這種聲音是「在地協力者」的「認知作戰」,(只是「認知作戰」不正是綠營側翼的「專利」,試想去年的林瑋豐事件,該不會抹紅說是「阿共仔的陰謀」吧!),並說烏克蘭與台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因為:「不僅是台灣海峽的天險,還有台灣在地緣地位,此外,國軍防衛國土的意志和戰力不斷提升,以及友盟國家對區域安全的高度關注及共同投入」,對這種「我們不一樣」的喊話,到底能起多少「安定民心」的作用,恐怕是極其有限,該是對「此地無銀」的處境,發出「吹哨壯膽」的心理反應罷了。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有這樣的話:「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我皆無盡也」,所以台灣與烏克蘭到底「一樣不一樣」,就看你要從哪個角度來看,蔡英文的觀點似乎「言之成理」,但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以此來安撫民眾說「台灣安啦」,除了忠實的「綠衛軍」外,應該也沒幾個人相信,以她舉出的理由:海峽天險表示中國「無力」橫越,卻忽略中國這些年武力的突飛猛進,而「國軍的意志與戰力不斷提升」,這話也「聽聽就好」,對服過二年義務役的人來說,肯定會嗤之以鼻;至於強調地緣戰略位置表示美歐日等國不會「棄」台灣於不顧,拜登不也提過對台的支持「堅若磐石」,不過這話好像也是對烏克蘭說過,甚至在俄展開「特殊軍事行動」前夕,拜登接見烏外長時還承諾會「維護烏克蘭主權與領土的完整」,但仍重申「絕不派兵介入」,這無異給普汀開了綠燈,如今戰事已持續五天,美國除了祭出「經濟制裁」外,倒是「信守承諾」沒有派兵進入烏克蘭和俄軍硬槓,先前所有的支持與保證,不是「杯水車薪」就是「緩不濟急」,最後還是得烏克蘭自己面對,真應了那句俗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拜登說的好聽,是否要加入北約,由烏克蘭自己決定,但當澤連斯基打了二十七通電話給北約成員國,得到的卻是「一片靜默」,所謂的「快速反應部隊」也只防著不讓俄羅斯「越界」,至於面對俄羅斯的強襲,烏克蘭只得獨自承擔;看著澤連斯基不斷發視頻給自己打氣,也不禁為這個喜劇演員出身的總統感到不勝唏噓。

二年前綠營拼命炒作「美台關係史上最佳」,但吳釗燮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卻又表示:「暫不考慮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他並進一步說明:「如果與中國發生衝突,台灣不會倚賴美國的干涉,台灣的國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說的多有guts,但如今在俄烏開戰的衝擊下,蔡英文也不得不服軟,「三點不一樣」等同於在向美歐日發出「求救信號」,但蔡總統似乎忘記烏克蘭和台灣還有一點「絕對不一樣」,那就是烏克蘭已經獨立超過三十年,還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之一,而台灣迄今仍在為「獨立」地位而爭取,要加入聯合國更是「門都沒有」,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今天站出來說要制裁俄羅斯的美英德法日等等國家,誰有承認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誰願意冒「干預中國內政」的大不韙,去和中國開戰?

為緩和俄烏的緊張局勢,美國務卿布林肯日前急著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通了電話,除希望中國出面協助還重申:「正如拜登總統多次表示,美方不尋求搞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反對』台獨、無意同中方衝突對抗」,(對新華社把美國一貫使用的「不支持」寫為「反對」,美國國務院則相對以往的「澄清」,此次選擇「不評論」),所以果真台海啟戰端,美國真會為了所謂「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冒著與中國這個核大國對抗的風險而替台灣打這場仗嗎?這恐怕會讓綠營的支持者大失所望,當1450到AIT的官網去出征,責怪美國不出兵幫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怎麼不去美國務院出征,去對布林肯出征,責怪美國怎麼可以棄台灣於不顧,而向中國大陸示弱屈服?或許蔡英文可以找到更多台灣與烏克蘭「不一樣」的地方,但二者有一個「完全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太相信、太依賴」美國,卻忽略美國骨子裏「美國優先」的自私特質,烏克蘭沒從美國由阿富汗撤退的前例學到教訓,所以註定要自嘗惡果,而「台灣,烏克蘭只示範一次」的現世報就在上演,台灣還不醒過來?當台烏都自甘做為美國在大國博弈中的一枚棋子,就應該覺悟「棋子」與「棄子」只有一線之隔,蔡英文所謂的「台灣不一樣」,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話術而已。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