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從疫情看台灣的「新」義和團

上世紀伊始的庚子年,因為外國教會的積極傳教,致在華北農村因宗教信仰的差異引發不少衝突,這些衝突激化後並演變成武裝排外,直隸成千上萬居民習義和拳號稱「義和團」,甚且自以爲神明附體、刀槍不入,對信仰基督天主的教民燒殺擄掠,慈禧太后為了排除外國勢力,也迷信義和團的「神力」,將這些拳匪「迎入京」,並稱之為「義民」,有「太上加持」,這些人更加有恃無恐,結果終引來外國的軍事干預,為滿清王朝招來「八國聯軍」的大災難,戰後四億五千萬兩的賠款加上利息,也整個拖垮中國的財政,間接導致滿清帝國的覆滅;而為了贏得總統大選,執政的民進黨大養起網軍來,尤其蔡英文更是箇中翹楚,在黨內初選時已讓競爭的對手賴清德「哀哀求饒」,在藍綠對決的態勢下,動用公家資源打著「輿情回應」的幌子,假「公」以濟「私」,1450們「只看立場、不論是非」的雙重標準令人側目,「栽贓抹黑、毀滅人格」的惡質行徑使人心寒,「台灣最美的是人情」這曾讓我們自豪的口號,卻給這些躲在鍵盤後的網軍摧毀殆盡,蔡英文的勝出,網軍實是居功厥偉,所以她也榮膺「四軍統帥」(陸、海、空、網)的封號,選戰雖已落幕,但這些網軍的「攻擊火力」卻未曾收斂,只是攻擊的火力從「反韓」到砲口對外而已。

拿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來說,WHO的秘書長譚德塞就首當其衝,在被攻擊的幾個月後,終於對台灣網軍加諸於他的謾罵公開反擊,只是此舉反遭致更多的攻擊,他也在體會台灣「1450出征、寸草不生」的恐怖後,對自己的「情緒失控」道歉,表面上台灣網民打了一場「勝仗」,但這對台灣加入WHO真的有幫助嗎?恐怕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所謂無風不起浪,連新加坡媒體也支持譚的說法,將台灣對譚的攻擊「指證歷歷」,如果台灣不是又在操弄「反中」情緒,把譚德塞視為中國的「代言人」,極盡扭曲謾罵之能事,甚至連「黑鬼」這種種族歧視的字眼都出現,他怎麼會「受不了」而「出言不遜」?另外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更是遭到「無妄之災」,只因對我國要捐贈口罩給新加坡,她沒有在當下「力表感謝」,反倒在臉書上留下曖昧的「呃」,結果就引來網軍的撻伐,德國也沒有即時表達「感激涕零」的謝忱,反倒一切「冷處理」,這也讓台灣的網民「難以接受」,這不免讓我們好奇:到底是對方向我們求援卻又「不知感恩」?抑或是我們「硬塞給人家」,才落得「熱臉貼人家冷屁股」的下場?

尼克森的「乒乓外交」,敲開當年中國的鐵幕,也讓台灣陷入外交困境的不歸路,如今蔡英文想操弄「口罩外交」,企圖能打開參與國際組織的大門,但以「千萬片口罩」的「善意」,而且還「分散」到不少國家,這恐怕引起不了多大的「關注」,據外媒報導「法國向中國採購十億個口罩」,「中國迄今已運送二十億個口罩至美國」,如果這些不是「假新聞」,試問:我們「十萬、百萬個」在「送」,但人家是以「億」的數量在「買」,其「等級」相差之懸殊,要人家「慎重其事」地道謝,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而此時1450又像食人魚般群起而攻之,這是不是會造成「令人反感」的反效果?其實像網路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作為,與百多年前的「義和團」又有什麼兩樣?蔡英文在年初大選時已「食髓知味」,所以根本沒想到加以「制止」,說不定內心還「竊喜不已」,這跟慈禧在利用義和團的心態也殊無二致。

台灣在這次疫情的表現的確有目共睹,本來大可以將「經驗輸出」以贏得國際的認同與支持,結果卻搞個「送口罩」的炒短線作法,還把「施恩不忘報,受施慎勿忘」的古訓丟一邊,(這也難怪,一個連「禮義廉恥」都可以棄若敝屣的執政黨,怎麼會把「謙虛」當回事?蔡英文的「謙卑謙卑再謙卑」,終究不過是笑話一場罷了!)對「受贈國」的「反應」耿耿於懷,讓原本的「一點點善意」也付諸東流,真是既可悲復可歎。

又逢庚子年,蔡英文和她的1450,讓人由不得不想起慈禧與義和團,時隔一百二十年,昔日可謂「民智未開」以致有些荒誕不經的舉措,但看現在的狀況,不免感慨:民智又「進步」了多少?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