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盡在觀傳媒

2022 SDGs國際論壇大都會永續新政 柯文哲:零碳北市公部門做領頭羊

(台北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2022 SDGs國際論壇,今(24)日上午在台北市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登場,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台中市長盧秀燕、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鄭文燦都參與這項議題討論與分享。 柯文哲演講時指出,全世界135個國家、1049個城市都已經宣示,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這不僅是環保議題,在歐盟跟美國開始處理碳關稅之後,就變成一個國際規範,要世界各國共同阻止全球暖化加劇,這是我們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柯文哲演講總結指出,北市府要達到淨零碳排,要做的步驟有制定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設置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成立氣候轉型基金。他並表示,比病毒更可怕是極端氣候的威脅,淨零碳排放不會一次成功,但每天持續進步,台灣會變得不一樣。

這項活動是由歐洲在台商務協會、天下雜誌等單位共同舉辦,邀請縣市首長、企業代表,探討「大都會的永續新政」主題,如何邁入啟動地球共治的關鍵年代?因應Omicron肆虐未見趨緩,去年底的COP26氣候峰會也再對世界發出緊急宣告,在高度碳排、耗盡自然資源、貧窮與不平等加劇的情況下,永續未來行動刻不容緩。

柯文哲演講時說明指出, 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很多觀念不是一天形成,從聯合國1992年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到2015 年巴黎協定,到現在30年逐步發展成全球的共識。要達到「零碳台北」目標,北市府要處理的問題,包括農業碳排放要減少1萬噸、廢棄物要減少12萬噸、工業減少38萬噸、運輸222萬噸、服務業降低719萬噸、住宅則需減250萬噸。總共約須減量1,226萬公噸CO2e。能源轉型應該由中央政府規劃,但地方縣市也不能一直等,目前北市府已經把「淨零排放自治條例」送進市議會,希望公私協力、行為改變,降低碳排、能源轉型。

以2030年近程目標來說,住商部門要採用智慧零碳建築,新建建築需符合能效1級,公有建築則目標累積翻修27%樓地板面積。運輸部門的綠運輸低碳交通比例期望達到70%,包含設置2千個充電格、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電動機車佔新售機車35%。廢棄物部門將採全循環零廢棄,資源回收率達70%、污水處理人口比率達94%。

柯文哲也提到未來15到20年最重要的建設,一個是EOD 以學校改建為導向的都市計畫,利用北市236所國高中的校舍改建過程,納入托嬰托老等社區需求。另一個是TOD以捷運路網為基礎的都市計畫,把捷運環狀線視為北市最重要的交通工程,捷運路網基礎加上快速公車,能讓市民交通效率大幅提高。這兩項都市計畫將徹底提升北市都市效能。

綠建築需要公部門示範低碳改造,2030年目標,在社會住宅、公共工程,率先揭露低碳能效;每年翻修3%公有建築;公共工程、新捷運站、TOD/EOD發展區做生命周期零碳設計示範;以及社宅導入氫燃料電池示範。柯市長期許公部門先行,一步一步讓民間建築跟進改善。

在交通運輸環節,柯文哲表示,共享經濟是時代潮流,北市有共享4U,包括2萬多輛YouBike、1萬3千輛U-Moto、3200輛U-Car、5萬個U-Parking。要落實日常減碳,必須從禁用1次性餐具、推動循環容器做起。北市力推用餐要付費使用1次性餐具,來減低使用量。公館也在示範循環容器,買咖啡、手搖飲可先付費使用循環容器,喝完飲料,把容器拿回回收站,就會電子退費。(照片由北市府提供)

 

分享這篇內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