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來的太空夢

文/鄭文嵐

2017年「福衛五號」在美國升空,那時台灣燃起的太空熱潮,相信還讓不少人記憶猶新,畢竟那是台灣首顆自主研發的「高解讀光學遙測衛星」,(而整個計畫的重要推手,時任太空中心的主任張桂祥,他是我高ㄧ的同學,這讓我更覺與有榮焉),儘管稍後因影像出問題,差點成了「太空垃圾」,也差點被監察院糾正,後來幾經設法「搶救」,終於讓它「恢復功能」,即便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還有差距,但終究讓台灣的「太空夢」,在宇宙的版圖中有了「一席之地」;2019年蘇貞昌回鍋擔任行政院長,說他批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核定第三期的「太空科技發展計畫」,為期10年,預計投入251億元,語氣中透露出無比的興奮與得意,感覺台灣的太空夢似乎愈來愈「真實」了。

 但是後來的發展就有點「落漆」,有民間公司具有馬斯克的豪情,造出「飛鼠一號」的輕型載運火箭,只可惜這隻飛鼠卻怎麼也「飛」不起來,2020年在台東「點火發射」,結果冒出一陣煙火後,火箭卻紋風不動,還被戲稱已超越SpaceX達到「原地回收」的境地,或許是這隻「飛鼠」不服本地水土,次年移師到澳洲,但幾次發射依然「動不了」,最後甚至還「起火燃燒」,驚動當地消防單位前往施救,這讓台灣的太空夢再度受挫;2021年初台灣委託美國發射二顆自製的「立方衛星」玉山與飛鼠(又是「飛鼠」),不過「飛鼠因為太空游離輻射造成IC短路情形,玉山則無法從地表接收訊號開啟任務也無法解譯出有效資料」,宣告二顆衛星「正式退役」,這該是福衛五號的狂喜後的當頭棒喝;民間公司的火箭鎩羽,只得換「國家隊」登場,日前由陽明交大團隊製作的「混合式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在屏東旭海終於「升空」,看現場參與人員歡呼的影片,可以感受到那種「破蛋」的喜悅,只是原訂「8分鐘飛到12公里」,但這次只有「2分鐘飛到3公里」,所以研發負責人只得「含蓄」的說這是「99.9%的成功」。從這些敘述看來,台灣的太空之路走來的確是跌跌撞撞,說「落漆」應該不會被說是「唱衰台灣」吧!

本來要成就一個太空夢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燒錢」固然是無可避免,但技術的積累更是最根本的條件,中國大陸在這方面也真的是「苦過來」,2011年美國會通過吳爾芙條款,「禁止NASA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與中國作技術交流以及展開任何科學活動」,逼得中國只好「自立自強」走自己的路,短短十年中國不但探月成功,也把探索的觸角伸向火星,而建立起自己的太空站,更是讓人刮目相看,去年發射各類火箭超過五十次為世界之最,那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獲得如此璀璨亮麗的成績;反觀台灣火箭才升空「2分鐘3公里」(只達成預定目標的¼),卻硬說這是「99.9%的成功」,還說這是「世界第一支」擁有「導控技術的混合式火箭」,(我沒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實在不曉得這樣的技術有什麼好自鳴得意的地方,這樣的「世界第一」又有什麼意義?),更可笑的是蔡英文在臉書po影片稱這是「台灣太空技術很重要的突破,是歷史性的一刻」,(其實不說還真以為是哪個大學的「火箭射」在做實驗),我知道綠媒也一定會趁機搞「大內宣」,但這一次「有升空」的「成就」,真的有那麼值得大吹大擂嗎?此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句閩南話的諺語:「別人都已經上太空,我們卻還在殺豬公」,以這種自傲自滿的態度,能再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我個人是持悲觀的看法;我知道要實現太空夢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肯定那必須以謙虛的心並腳踏實地去「做」出來,而不是好大喜功自己嗨翻天「吹」出來的。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