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或作秀,議員怎麼選?

文/鄭文嵐 

當「抄錢部署」的疫情指揮中心,一手炮製出新一波的「快篩之亂」後,國人排口罩、排疫苗的噩夢又起,只是現在排隊的標的物換成「快篩試劑」罷了,一個以自由民主自我標榜的政府,卻讓民眾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連要買個試劑都要受到重重阻礙,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要捐個一千萬劑的試劑,也面臨郭董捐疫苗的同樣處境受到百般刁難,將帥無能會累死三軍,主政者無能可是萬方受害、萬民遭殃。

這波「快篩試劑之亂」的衝擊,宜蘭自是無法倖免,縣府編列預算要補助5000戶經濟弱勢的家庭,每戶500元購買快篩試劑,錢數雖然不多,但對生活開銷錙銖必較的家庭實不無小補,這也卻符合林姿妙縣長一貫「苦民所苦」的作風,這樣的良法美意本該贏得朝野議員的認同,無奈這些「為反對而反對」的綠營議員,卻在雞蛋裡挑骨頭,認為弱勢家庭未必更容易買到快篩試劑,所以縣府的作法「是擾民而非便民」真不知到這有何「擾民」之處,比起高雄市要印兌換券並透過里幹事發放,直接撥入帳戶「何擾之有」?更有議員跟年底的選舉聯想在一起,認為此舉不免有「買票」之嫌,這根本是心理學的「投射作用」作祟,(自己會怎麼想怎麼做就以為別人也「一定是這樣」),如果真要這麼說,那幾乎政府的「任何政策」都難逃買票的質疑,我也想問議員的選舉政見及對選民的承諾,可以說是在「公然買票」嗎?也有議員以自己跑藥局三趟都買不到為例,他認為各藥局配銷量固定,所以他覺得500元被拿去買快篩試劑「機率應該蠻低」,但「要不要買」跟「買不買得到」這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不能用「買不到」就去推斷「不會去買」,否則就犯了「類比推理的謬誤」,就算「不會去買」那也是民眾考慮後的選擇;所以這些綠營議員得到的「結論」是:縣府應該「直接買再發放」,如此的美意才能「百分百」。

這些綠營的人總是抱著「見獵心喜」的心態,看到一點黑影就急著開槍,這讓我想起幾個月前的午餐事件,他們不「主打」追究廠商的責任,反而配合綠媒的不斷報導,對縣府窮追猛打,還附和著一心要選縣長的江聰淵,主張要家長要增加「部分負擔」以提高「供餐品質」,根本對真正的核心問題「刻意」模糊焦點,只是為反對而反對,為攻擊而攻擊;回到本文的主題,因為採實名制購買快篩試劑才導致亂象叢生,有桃園市議員質詢時指出,市府秘書處以共同契約採購的四萬劑是給官員使用,民眾卻得苦哈哈排隊,還得賭運氣是否能買到,這樣的質詢就讓人喝采,但宜蘭這些議員的質詢就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設使宜蘭縣政府「神通廣大」,可以買到5000份的快篩試劑,你們這些議員諸公會不會向縣府施壓,想分得一杯羹以拿來做「選民服務」?再說若是阮囊羞澀口袋空空,就算「一定買得到」也不會去排隊,因為「沒錢可買」,排了也沒用;當然這些議員毋需為張羅生計而煩惱,但對許多經濟弱勢家庭,過日子的柴米油鹽恐怕比快篩試劑還要重要,問問他們是要試劑還是要金錢,恐怕他們的想法和議員們會不一樣,就算他們不把「補助款」拿去買試劑,但總是救急的一根稻草,不是嗎?

如果這些議員真的為一般民眾著想,應該對問題尋根溯源,買不到快篩試劑不是地方政府的錯,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所有問題都出在中央,沒有「超前部署」,看到的只是「抄錢部署」,如果綠營基層的民代真要做點事,何不串連各縣市的議員向中央反映(或「施壓」),弱勢家庭由中央統購發放,然後暢通貨源(不要指定像高登這樣的「特定廠商」)並參考國外訂定合理價格,讓民眾可以自由購買,因為目前中央政府在操弄「飢餓行銷」,才會擔心有囤積的問題,若是貨源充足,誰會囤積這種東西?「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縣府的政策是從「利民」的角度出發,奉勸這些綠營議員就不要再以意識形態來吹毛求疵,把精神用來要求中央「多做事」,絕對比自己在地方「猛作秀」要有意義得多。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