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顆棋,美國怎麼下?

文 / 鄭文嵐

眾所皆知「台灣不過是中美博弈的一顆棋子」,不過蔡英文以降的綠營人士卻「堅不承認」,還透過大內宣不斷對支持者「洗腦」,說目前台美關係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刻,並陶醉在自己是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最樞紐的位置,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是無與倫比的,不但昧於「兩岸關係」是台灣所有對外關係中最重要的事實(不論政治、經濟或文化各方面),也棄剛當選時兩岸「維持現狀」的承諾於不顧,反而大賣「反中仇中」的「芒果乾」,雖然因而「大選大勝」,但也把台灣更推向戰爭的邊緣,以兩岸現在的「戰力」,相差之懸殊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台灣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美國的支持,所打的如意算盤是:畢竟這段期間繳了那麼多的「保護費」,美國怎會「見死不救」?不過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就涉入程度的深淺來看可分四個層次:替台灣打、與台灣協同作戰、提供軍武協防台灣、表達關切外交斡旋,而綠營支持者無疑採第一種看法的居多,但其實去年吳釗燮就「洩了天機」,恐怕美國的「參與程度」只是「賣武器」的第三層次,台灣還是得一切「靠自己」,果真對岸的武統開戰,台灣能「撐多久」,恐怕「世界都在看」(但也僅止於「看」,然後再發表一些無關痛癢的「外交詞令」罷了)。

此次美國在阿富汗的撤軍,又勾起不少人四十幾年前「西貢」撤軍的回憶,即使拜登說西貢撤軍的舊事絕對不會「重演」,然而才沒幾天言猶在耳,喀布爾機場撤退的畫面就呈現世人眼前,較諸西貢的場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從美國決定從阿富汗撤軍,預估阿富汗政府軍至少應該可以撐超過一年半,並透過談判維持穩定,但隨著情勢的演變,這時間不斷「滾動修正」,半年、九十天、三十天,結果從美軍撤離巴格蘭機場到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竟然只花「九天」,這凸顯美國「情報掌握」的「失真」,實在令人不敢想像,而美國花了上兆美金,經二十年苦心訓練的「三十五萬政府軍」,遇到手持AK47的塔利班游擊隊,卻是如此不堪一擊,甚至許多城鎮根本是「全線無戰事」就直接「棄械投降」,這對美國所做過的「保證」,無疑是狠狠的打臉,也讓所有的「美國盟友」都不得不重新審視美國所做過的承諾,像紐約時報就點名幾個國家要「警覺」,台灣就赫然在列,連美國主流媒體都已如此「揭露」,但台灣的掌權者與支持者卻似乎仍「執迷不悟」,綠媒名嘴還說阿富汗與台灣不能「相提並論」,因為我們的武器較「精良」,(但他似乎也忘記中國的軍事實力,豈是塔利班所能望其項背的?)

其實美國的「抽身」案例,證諸史實絕對是「劣跡斑斑」,拿昔日國共內戰,美國扶植的國民黨,在共軍渡過長江後,美國也就撒手不管,國民政府幾乎只能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最後是撤退到台灣後靠美國協防,才得以偏安至今;美國為了從越戰的泥淖中抽身,頻頻向中共「送秋波」,最後果然棄越南政府於不顧,「西貢時刻」的畫面在許多人心中仍栩栩如生;再拿最近的香港來說,在反送中事件中,美國扮演「多吃重」的角色也是人盡皆知,不過當港版國安法通過並付諸實施,美國除了外交的「譴責」之外,又能有什麼「積極作為」?其實去年美國就對庫德族這個並肩作戰的盟友「丟包」,在對伊斯蘭國的戰爭到「收官階段」,美國突然撤走,讓庫德族戰士必須轉身面對早在後面虎視眈眈的土耳其軍隊,而美國給的時間只有「三天」;所以這次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絕非特例,只是為其不名譽的事蹟「再添一筆」而已。

「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在中美兩強博弈的戰局中,絕對只是美國捏在手中的一顆棋子,以民進黨現今「完全執政」的情況,都「不敢」公然主張台灣獨立,因爲美國「反對」、中國「不許」,所以兩岸一旦開戰,單單「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困惑與迷茫,要讓國內的民心如何凝聚?軍隊的士氣如何提振?更別說我們那些美國「硬塞」給我們的老舊武器,要跟中國那些自主研發製造的先進武器相抗衡了,再說中國的整軍備戰的紮實,甚至軍機繞行台灣已成常態,我們卻連個漢光演習都可以在搶灘時翻艇,淹死幾個陸戰隊員,果真兩軍對戰,或許阿富汗政府軍「不戰而降」的情況將會重演,蘇貞昌拿掃把也要戰的「承諾」,終究會是一場笑話,倒是阿富汗總統甘尼帶著幾車美金現鈔搭機出逃的場景,難保不會在綠營這些高官身上出現。前年,「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喊得震天嘎響,今年,「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誰說不可能?問題在於:「台灣」這顆棋子,美國會怎麼下?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