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談】紓困4.0啟動一個月 到底紓了誰的困?應該攤在陽光下檢視

行政院在6月初通過「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3次追加預算案」,首波紓困4.0預算總規模為2600億元,信誓旦旦指出將有730萬人次受惠;到了6/24又再通過多項紓困 4.0 精進措施,追加2百多億,揚言將增加108.3 萬人次受惠。

▲業者申請「營業衝擊補貼」,卻因3、4月與5、6月的營業額都掛零,被經濟部認定「率退 0%」而退件。。
(圖/經濟部)

依照官方數據,兩波紓困件數相加起來,至少也得超過8百萬人被紓困了吧,涵蓋全台三分之一強;但是我們環顧周遭,身邊有多少人真實地獲得需要的補助?為何社會大眾還是無感?還有那麼多嗷嗷待哺的可憐人不符資格、無法申領?還有哪些人領不到補助,更無法通過貸款門檻,成為社會邊緣人?

行政院啟動紓困方案至今已經一個月,也應該檢視成效了,看看到底花了多少錢?有多少「人次」獲得紓困?重複匡列的人數有多少?提出申請卻被退件的有多少?紓困補助領不到,轉而申辦紓困貸款的有多少?補助與貸款雙雙落空的又有多少?再怎麼漂亮的數字,經過分析比對,終究還是可以得到真實的答案,真相將留待「紓困經濟學」專家去研究,此處不再贅述。

公部門拿出來的官方說帖,肯定是洋洋灑灑,由各個層面臚列說明紓困方案的必要性、預期嘉惠的人數、產生實際效益…等等冠冕堂皇的文字與數據,但是民眾關心的是什麼?是政府開倉賑糧,到底救助了多少人?救助了那些人?如果只是虛應故事的表面文章,就不用勞師動眾讓全民扮演臨時演員,滿懷期望的前往申辦,卻灰頭土臉的敗興而歸,領不到補助之餘,心靈還要受到羞辱。

例如預計250萬人受惠的「孩童家庭防疫津貼」,針對國小以下孩童,或國、高中身心障礙特教學生每人補貼1萬元給父母或監護人,立意當然很好,但禁得起分析嗎?對家庭來說,撫養國小孩童跟撫養國高中青少年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門檻?國高中生也還無法打工補貼家用,仍然是家庭裡的的開銷負擔(甚至可能要更多的費用),這樣的差別,用意何在?

朋友的公司1、2月營運正常,收入還有幾十萬,3、4月正在消化前面的訂單,未接新單,因此營業額為零,到了5、6月份受疫情影響,訂單紛紛取消,營業額又是掛零;原本寄望能申請「營業衝擊補貼」,暫度難關,沒想到送件之後遭到退件,理由竟是「衰退0%」。朋友哭笑不得,表示營業額掛蛋已經夠慘了,連續幾個月掛零,竟然不符合經濟部「衰退達50%」的僵化規定,政府希望民眾慘到什麼程度,才願意伸手救助?

疊床架屋的框架條文,再加上盡責守法的公務員們認真把關,就這樣抹煞了紓困方案的良善美意,讓許多真正需要的市井小民被擋在門外,得不到那解渴的一滴水。失望的民眾可以嘆氣、怒罵、自怨自艾,但站在監督立場的立法委員則必須勇於承擔,真實的檢視行政院各項防疫預算執行情況,不可被夾帶闖關,更不能讓行政機關含混一筆帶過,記得幫這些領不到紓困補助的個人或企業,吐一口悶氣。

(作者為筆耕墨耘的文字工作者,在紛擾塵俗中堅持發不平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