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適任校長」抑或「改革英雄」?

以校長遴選而言,連任這一輪是相對單純,畢竟有四年的「辦學績效」可參酌,不致於僅憑「傳言」來定奪,不過此次冬山國中劉校長的連任作業,卻掀起軒然大波,「家長會」與「學校教師」的尖銳對立實屬前所未見,但本來也只能「各憑本事」去尋求遴選委員的認同,不料遴選前一段視頻的爆料,以及當天教師及校友到縣府的陳情,讓遴選的「戰火」繼續延燒,而議員的質詢讓事件更形複雜,一個「校園拉幫結派,校長被霸凌」的大字報,更是讓人「義憤填膺」,支持者為校長叫屈,反對者則嗤之以鼻,只是「旁觀者」都以自己的「立場」來論斷是非,有幾個人能掌握事情的「全面梗概」或「來龍去脈」?(包括議員的質詢內容似乎也只是家長方的「一面之詞」,把「少數教師」的「不當行為」,類推為「全體教師,都成了「妖魔鬼怪」,對教師列出校長的「十大罪狀」並無任何著墨);另一個爭論的焦點則是校長差假日數的羅生門,教師指出:上班日311天,校長請公假(差)135天,其中又有89天是「拜訪地方士紳」,但縣府的說法卻是:校長以拜訪地方士紳為由的差假計31次94小時,雙方說法落差相當大,不但議員提出強烈質疑,外界也都希望能「還原真相」。

就教師的角度,這絕對是個「不適任校長」,但站在家長會立場質詢的議員,又將之視為一個「改革英雄」,這種「兩極化」的看法,讓關心的人「霧裡看花」之餘,也只能「情緒化」的「選邊站」,有幾個人肯去「多方了解」並做「理性判斷」?這就是當前我們社會最欠缺的一種素養,也是讓人憂心忡忡的現象之一,但不管是「不適任校長」,還是「改革英雄」,這應該不會是「突然間」造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遴選才爆發如此大的爭議,可見教育處平時的「視導機制」絕對有改進的空間,學校是教育處下屬的重要環節,校長與教師更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執行者,所謂「有好心情才有好事情」,打個比方:若一家公司的「CEO與員工」,彼此由「相見如賓」到「相見如冰」甚至「相見如兵」,這家公司還能好好營運下去嗎?一個「初任時支持度約七成」,如今申請連任卻「整體不滿意度高達86.2%」,所謂「事出必有因」,這樣巨大的轉變,又豈能以「既得利益者」對「改革者」的反撲所能簡化概括?而遴選過後迄今猶「暗潮洶湧」,不可否認「視頻外露」與「拉白布條陳情」這二者的確是導火線,即使教師為自己的權益在「強力爭取」,但外界「觀感不佳」則是不爭的事實,這也為教育界做了一個「不良示範」,實值得這些「為人師表」者好好省思。

我個人就是遴選過程的「失敗者」(或說「受害者」),但我不曾公開質疑過遴選制度,更沒有攻擊過遴選委員,對遴選的結果我表示尊重,但我並沒有因此而「自我否定」,這十幾年來我反而更海闊天空,在此我誠摯地呼籲:政治勢力與輿論壓力都不該介入,要還給遴選委員會一個獨立判斷的空間;而身為主管機關負責人的處長,為平日的「督導不周」挨罵,這也是「剛好」而已,實在也毋需喊冤叫屈,不過在議員質詢後他總算能「從善如流」,邀幾個教育團體共組一個調查小組,到學校去「了解真相」,以化解外界的爭端與疑慮,雖是「亡羊補牢」性質,但「遲做」總比「不做」來得好,這點還是得給處長ㄧ點點「掌聲」,(或許他寧可不要這樣的掌聲吧!)至於到底劉校長是「不適任校長」,抑或是「改革英雄」,不是教師或家長,也不是議員或你我,所能單方面論斷,只盼任何人在「下決斷」前,都能「多聽」「多想」,也要「有憑」「有據」,不要受情緒所影響,甚至只是「跟著感覺走」,這該是這次遴選事件給我們上的最重要一課吧。

(作者為國中退休校長)